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宣告,彰顯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擔當與信心,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的道路選擇。筆者認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應從減碳、固碳、用碳三方面共同發力。
“減”就是減排放。生產、生活等領域都會不同程度地產生碳排放。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煤炭的大量利用,全球碳排放的增加,致使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減少碳排放是世界首要任務。要從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入手,從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采取綜合措施減少碳排放。在有效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要注意減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固”就是固定碳。將空氣中的碳固定下來,不再發揮溫室效應。一方面,可以采取非生物的方法,運用碳捕集等技術將其存放起來。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等技術加強碳的固定。生物固碳往往伴隨著碳的釋放,只要固碳效率遠大于排放碳的效率就值得應用。比如,濕地就是巨大的碳匯,保護好濕地也是一種有效的固碳。增加植被覆蓋度,通過光合作用將空氣中的碳固定到生物體中,既提升植被覆蓋率改善環境,同時又捕獲碳。農業在固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可以一舉多得。
“用”就是用好碳。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也是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可以變廢為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中不可缺少的物質,適宜的二氧化碳濃度有益于作物增產,目前已經實現局部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從一氧化碳到蛋白質的合成,并且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產能。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以二氧化碳、電解產生的氫氣為原料來生產淀粉,使淀粉生產從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這些顛覆性技術為碳的大規模利用提供了可能。
減碳、固碳、用碳辯證統一。“減”是首要的,采取各種措施將碳排放降下來是第一要務。“固”碳不能放松,其技術相對成熟,宜于大面積推廣。“用”已經出現萌芽,需要進一步突破關鍵技術,早日將碳用好,造福人類。